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制造业转型阵痛 需要谁来拯救?

发布时间:2020-07-23 11:23:51 访问量:6204 来源:江南网页版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创造了曾经的辉煌;红利褪去,倒闭潮频现;中国制造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问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之路转型的现状;让金融回归实体,融资租赁在中国智造中将大有作为。


在上世纪90年代,得益于资源稀缺的环境,和借着政策的东风,制造业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虽然溢价能力不高,但还是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可以从每一个员工身上,榨取无穷的剩余价值,单位利润乘以巨大的数量之后,总利润依旧可观。


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是靠要素驱动,特别是人口红利以及投资驱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下,以及中国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形成了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和合资制作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


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环境资源在短期内,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创造了短暂的辉煌。


但同时,放弃了品牌溢价能力,依靠控制成本和自虐的提高效率来服务于发达国家的订单,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时机。从2014年,我国GDP增长放缓,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中国的制造业受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也开始迈入制造业的新常态。


中国制造业红利褪去、倒闭潮频现


美国启动制造业回流计划,德国也提出工业4.0准备全面复苏制造业。中国却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倒闭潮频现、外资纷纷撤离的困境。


外资撤离让各条产业链陷入危局。特别是一些头牌外资企业的撤离,令数十万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流失到东南亚等地。当前国内制造业优势已不那么明显,土地成本高涨,人工成本继续上升,税赋加重等使得成本上升;而市场又有饱和萎缩趋势,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出货价格在下跌。不少厂家都是亏损接单生产,步履维艰。如果不能维持利润,企业不可能永远亏本生存,要么关门歇业,要么转移内地或者国外。


2015年2月,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上半年,金仁宝、三星加快撤离步伐,伟创利远赴美国设厂,富士康大举进军印度。从长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业倒闭潮还在延续……


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生产水平、制造规模良莠不齐,根据市场优胜汰法则,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此次企业倒闭的原因值得深思。


我们来看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面临着双重压力:内部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持续上涨,外部经济形势持续萧条、贸易数据每况愈下,低端制造面临东南亚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低成本竞争,高端制造需要抵御发达国家的冲击。


另一方面,制造业巨头却纷纷脱实向虚,转去运作地产或金融项目。早在2010年,TCL就与万通地产签订协议,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TCL前些年通过投资“杠杆”,在全国圈下了大量的工业土地,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依靠土地开发过一段“安稳”日子。


冰火两重天: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之路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升创新能力,突破智能制造,成为重中之重。


智能制造、共享经济、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推动产业间、区域间推陈出新,使中国制造业开始向中国智造转型,但是转型不易。大企业得益于资源优势和创新基础,可以紧跟市场。


然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技术水平较弱、可动用的资源有限。特别是金融领域乱象丛生,脱实向虚,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一些高回报金融投资领域,民间投资偏弱,同时因为去产能、去杠杆导致银行调整信贷政策,使得企业现金流受限。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想实现产业升级,其内部机构调整、资源配置等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推动。


然而,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是多年困扰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占有主要存款资源的国有大银行都在花大力气追逐央企或高端大客户,宁可少赚钱或不赚钱也愿意把贷款堆给大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近两年经济下行的形势下,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促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门槛明显提高,普遍采取了强化有实力企业第三方担保或全额有效资产抵押等比较原始的风险防范措施,大大增加了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贷款难度;而股份制的中小银行,不仅担保方式与大银行相同,且贷款价格一般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加之,我国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造成充分竞争状态下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惨淡经营。


让金融回归实体 融资租赁在中国智造中将大有作为


中小企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来加快实现,近年来,很多企业也开始尝试“机器换人”、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来探索智能制造道路。然而,设备更新、尤其是智能设备的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投入太大,以至于许多中小企业不敢涉水。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首先就要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业不够发达,制度不够完善。一是金融机构种类不够丰富;二是金融业务不够丰富;三是金融产品不够丰富。


在行业人士看来:融资租赁在制造业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将无可替代,二者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融资租赁具备“融资+融物”的独特属性,与实体经济、实物资产连接紧密,是服务实体经济最有效的金融形式。


当前,融资租赁已成为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规模和占比的提升,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当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比起发达国家来,我国融资租赁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在管理水平上相比成熟市场有待进一步提升,远未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事实上,融资租赁除了门槛低、融资方式灵活的特点外,同时具备融资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压力小的特点,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解决自身融资难题。特别是在还款方面,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分期还款,极大地减轻了短期资金压力,防止中小企业本身就比较脆弱的资金链发生断裂。


其次,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使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引进设备成为可能,可以推动企业设备投资增长、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相关新闻